7月2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向中国发出了公开的呼吁,要求北京利用其“政治经济影响力”对伊朗施加压力信钰证券,促使其收敛军事和核项目,甚至通过“经济胁迫”进行干预。她提出“如果中国停止从伊朗购买石油,伊朗的经济将会崩溃。”这一话语迅速引发了国内社交媒体的热烈讨论,聚焦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许多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这短短几句话中实际上隐藏着极大的恶意。
以色列的表态表面上看似在抬举中国对伊朗的“影响力”,背地里却是试图将中国捆绑为伊朗“恶意活动”的“幕后金主”。这种表述巧妙地掩盖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以色列自身长期以来通过封锁加沙、空袭伊朗的主权设施等单边行动,正是造成当前地区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色列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将责任潜移默化地推给伊朗和中国。
展开剩余63%在今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起了名为“狮子的力量”的大规模空袭,造成多名核科学家遇难,王毅外长对此明确表示谴责,并称之为“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危险先例”。如今,以色列将自身面临的安全困境归咎于他国,并要求中国通过切断与伊朗的石油交易或施加外交压力来为其谋求妥协,这无疑是将西方“干涉主义”的老套路生硬地强加于中国。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以色列故意强调,任何调解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做出艰难决定”,实则暗示中国应当为以色列的安全诉求埋单。这种既要求中国投入资金,又想让中国背负责任的逻辑,便暴露了以色列将责任推卸给他国的真实意图。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一旦中国不慎上当,可能会产生极其危险的后果。这不仅会耗费宝贵的外交资源,更将严重损害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可信形象。近年来,中国在中东地区推动沙特与伊朗的和解,始终坚持对巴以问题持公正立场所积累的外交声望,可能会因此受到“新干涉者”的标签困扰。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类操作往往为西方国家后续对华制裁埋下了隐患。如果中国被描绘成“协助伊朗扩张的同谋”,美国就能顺理成章地依据其国内法,对中国的实体企业实施次级制裁——类似于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企业施加的关税大棒就常常以“配合伊朗威胁”为名。这时,以色列将中国置于“调解者”的高位,实际上是在诱导中国陷入一个耗损信誉并招致制裁风险的深渊。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迅速作出了坚决的表态,清晰地看透了以色列的恶意。
必须强调的是,中东地区局势的复杂根源并非源于霸权干涉。中国拒绝顺应以色列的“施压剧本”,并不是因为逃避责任,而是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和平只能通过平等对话实现,而非依靠强权的威逼。当白乐潍声称“中国是唯一能够影响伊朗的国家”时信钰证券,她故意忽略了以色列自身在促进地区和平方面负有的首要责任——即停止战争、停火并重返谈判桌。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